我有兩本龍應台所寫的書,一本是首篇目送一文被翻譯成48種語文傳閱各國的『目送』,另一本則是最近暢銷書排行榜第一名的『大江大海 1949』。這兩本書是我在沒有打折也沒有翻閱就直接購買的書,但也是少數我沒有看完的書。

 

一般在搭乘高鐵的過程當中,我可以輕鬆的閱讀完一本散文或半本小說,但是龍應台的散文集往往讓我無法繼續閱讀,我思索原因許久,這應該是自己『有意識的抗拒繼續閱讀』,大概不想陷入同樣的情況中感同身受,亦或是不希望自己悲情吧!

 

祖父母、和父母對於過去往往只提好的一面,雖然窮困流離的事總是一笑置之,身為晚輩總能由支離破碎的小畫面拼出他們所走過的年代,身為遷台人民的第三代,也是台灣少數『純種外省人』十一萬人之一,我的家人沒有被謠傳的驕傲與財富,選舉期間還會被意識形態的被人誤解,龍應台筆下淡淡哀愁的感觸自然十分容易勾起心中的感觸。

 

『大江大海 1949』說的是1949年許多外省人跟著政府遷台來的故事、也有因海峽中斷而滯留大陸的台籍小兵事和幾篇因為看不下去所以不清楚的內容……有人質疑龍應台為什麼花費400天要寫這本看似激起對立的書,『大江大海 1949』在大陸也被禁了,不過文學與陳述史學的書籍本身並沒有對錯,端看閱讀的人如何見解。

 

對我而言,閱讀『大江大海 1949』看似平靜的閱讀動作下,隱藏的心卻有如不平靜的水塘,時而漣漪、時而微波,有許多過去的回憶被勾起了,還有很多生活中會讓我產生一絲暖意的小事……….

 

有掃墓清明節,我和媽媽會到汐止的五指山公墓為三位長輩掃墓。孝五和孝六的交叉口的叔公是祖父的同鄉好友,一生軍戎未婚,死後財產應該都充公了吧!身後的墓園由國軍陵管處管理,墓誌銘是爸爸寫的,碑上的金漆是叔叔請人每年每年重新油過,在我們有掃墓的時候,我們在墓前獻上鮮花和他愛吃的蕃茄,燒些紙錢當另一個世界的零花,維繫的不是血緣關係而是過往的交情,我稱之為『外省人的情懷』。

 

我雖然不是軍人子弟住在眷村,但是從小總有不同姓氏的叔公、姑婆和老教授們要打招呼,也練就聽懂各省口音的耳朵,熟悉的梅縣客家音、柳州官話、順德廣東腔和濃濃的合肥國語,現在有外省口音的人越來越少了,連香港同事所說的廣東國語都讓我倍感親切。

 

公公婆婆是家鄉對祖父祖母的稱呼,出嫁時由舅媽在髮髻上綁上柚子葉,做月子時吃特製的豬腳醋….在台灣土生土長早就讓我完全融入這裏的生活,雖然曾被罵為『不懂事的外省仔』,不過我仍慶幸過去這樣混褡外省習俗的生活,讓我的回憶溫暖而豐富。

 

至於為河無法閱讀龍應台的書, 我說不上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gen518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